摘要:2022 年 4 月,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发布,全国各地对“双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展开了积极实践。民族地区应立足语文义务教育新课标,充分体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凝聚力,着眼核心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发挥民族地区特色课程资源优势的同时,借鉴现有的优质的学习任务开发程序,用好统编教材,切实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统编教材
(资料图)
在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应加深对民族地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向性的再认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描绘的发展蓝图中,从教育的角度提出:完善办学标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1]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将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深耕的目标。前不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进一步从课程教学改革领域落实了国家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方针。
2月4日,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蚌埠路第二小学在校园里举行传统舞龙表演活动。蒋娟娟 摄
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位上加强对民族地区优质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独特性的再确认。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而民族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框架中具有其独特的定位和价值。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学科领域,自新方案和新课标颁布以来,各地区、各级学校都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前沿的实践探索。针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学科本体的多个视角展开研究。其中,新课标作为语文教育教学开展的指导纲要,也是学校教师教学的标准和依据;而语文统编版教材作为落实语文课程理念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两者都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本文尝试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现行语文统编教材的编写特色,从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这一微观视角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
立足内容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经过五千年的沉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显著文化特征。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根本原因在于其具有广泛的使用基础。语文课程标准除规定了素养型课程目标与学业质量的描述外,在内容方面也首次以内容主题的形式提供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依据,分别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三种文化凝聚,有利于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此,民族地区的教师尤其要深入学习领会。
语文统编教材中编排了三种文化主题内容供师生进行学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教材通过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选篇和传统文化活动这三个主要方面,涵盖了课标中提出的汉字、书法、成语、古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神话传说、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有研究者针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选篇和活动进行了统计。其中,传统文化知识481处,占比33.7%;传统文化选篇136处,占比9.5%;传统文化活动809处,占比56.7%。[4]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在统编教材中得到了凸显。同样,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也都占有大量篇幅。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首要特征就是“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各民族成员培育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增进“共同性”、凝聚和认同“共同性”。其中,各民族成员使用共同的语言文字是凝聚共同体、建设共同体、认同共同体的基本条件。针对民族地区,利用好教材中“三化”主题内容的教育资源,不但是为开展语文教学提供载体,更是在认同祖国语言文字、激发学习热情的过程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保障。
着眼核心素养,依托统编教材设计学习任务
新课标修订的一大变化是通过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组织形式,创新性落实核心素养。当前,对基于统编教材的学习任务进行设计、转化成为教师们普遍面临的难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落实课标精神、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行动。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学习任务群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依据其学习主题、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学习评价的关键要素,发挥要素间的一致性,建构了立足教学的学习任务程序开发的行动路径。学习任务开发程序共有六步:以学习主题引领,明确学习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在学习任务具体实施过程中明确学习活动,以及研发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架,进行表现性评价,这里边重点思考“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表现性评价”三者基于目标达成“一致性”的闭环设计。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是统编教材中第一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组元的教学单元,人文主题为“中华传统文化”,语文要素分别为“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和“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选文从节日、发明、建筑、艺术等多方面描绘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分别描绘了古人于春节、清明、重阳三个传统节日所见之场景,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思;《纸的发明》介绍了造纸术的由来和演变历程,赞扬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赵州桥》展现的是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展现的是传统绘画艺术。从文本的选择上,学习任务类型更符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内涵,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聆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
确定学习主题。基于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我们首先确定“我是小小传承者,制作中华文化纪念册”作为单元学习主题。再围绕这个特定的学习主题,设计语文学习任务,以及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言语实践活动。为增强学习任务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在收集、整理文字资料,撰写语段之外,还需要对纪念册进行装饰与美化。由此,整合美术学科,引入中华传统图样和纹饰,学生在设计、美化纪念册的同时,又进一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拓展、深化和渗透。
明晰学习目标。新课标强调从教学以“教”为目标导向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目标”。单元学习主题一旦提炼并确定,就为学习目标提供了指向性内容和路径。如果有可能,还要关照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要求和学期教材目标,然后可采取类似“学生通过……,运用……,获得……”的句式,分解细化出相应的学习目标,例如:第一,通过阅读和课内外积累,丰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深入探索、了解的兴趣,唤醒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第二,运用表格、流程图、思维导图和学习任务单梳理课文内容,借助关键词句理清行文思路,课后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媒介查找资料,应用所学方法自主整理资料。第三,能够制作中华文化纪念册,并在完成纪念册制作的过程中,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聚焦典型特征,围绕一个意思将一段话写清楚,全文做到清晰、有条理。第四,学会在小组合作与班级分享中,有礼貌地协商、请教和表达个人看法,在他人的话语中主动比较、反思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
设计学习任务。围绕这一特定的学习主题设计的学习目标一旦确定,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就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例如通过“制作中华文化纪念册”这一学习任务,可分解为“中华文化我知道”“中华文化我体验”“中华文化集成册”“中华文化我分享”四个并列的子任务,结合单元教科书课时要求,我们可在15课时内组合并加以落实。
安排学习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学习任务的设计来源于教材的单元内容组元,只是有了驱动性,有了“语言运用”的价值和意义。那么这种“言语实践”则需要以课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四种语文实践活动为“根本”,展开本单元的具体学习活动。这里,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是静态设计,一个是动态实施,在学习活动中,可根据学情适时优化。
以学习任务——“中华文化我知道”的学习活动为例,该任务通过四个活动来展开和推进。活动一中我们从“任务群主题导入”出发,设置前序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进入沉浸式的学习主题中,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帮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初步的整体认知和了解。在活动二、活动三和活动四中,学生们通过学习3篇课文《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建筑和艺术的成就。学生利用学习单“中华传统文化纪念卡”,将课文与文化体验中的学习成果保存下来;通过查找资料、歌唱祖国等深入体验完成感悟层面的练习,从而落实新课标: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提供学习支架。新课标提出,要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5]设计之初,就可以中华传统文化纪念卡为学习支架,在为完成“制作中华文化纪念册”做准备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分解的具体载体。
关注表现性评价。在一线实践中,尤其是民族地区,对于新课标关于学业质量评价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因地制宜,采取渐进的方式推进,探索教学评的一致性。在任务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各任务与目标之间是相互匹配的,同时学生完成任务的成果也应该是可评估的。这种评估应该分别针对整个学习任务和各个子任务,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调整和提升。
如针对任务四的学习活动“中华文化我分享”,侧重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自信心、分享形式和分享效果等维度进行评价,尤其要将学习活动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的表现性评价标准。
以课程标准为引领,着眼于核心素养,我们通过学习任务群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行动路径。相信这也将为民族地区基于课程标准用好统编教材,提供一种新的借鉴。
结合地方特色,发挥民族地区课程资源优势
落实课标精神,以学习任务的组织方式创新开展语文教学,提升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质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还可以发挥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优势,走结合或补充教材的地区课程发展特色之路。
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激发地域课程资源开发活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优质落实,要在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的根本前提下,充分结合不同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效开展。同时,立足学生实际,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充分激发有利于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优质资源活力,助力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资源体系。
大力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丰富语文课程适切资源类型。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民族地区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风格和丰富的文化样态。民族地区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积极使用全国范围内的普适性优质课程资源,还要积极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增强课程实施的适切性、针对性。
努力完善合作开发机制,实现语文课程资源互惠共享。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当地的许多自然风貌、区域经济、优势科技、特色文化以及革命文物、遗址、纪念场馆等方面的资源,有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可以努力完善合作开发机制,实现语文课程资源互惠共享。如与统编教材内容相契合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区域课程资源的主体;其他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资源,可以开发跨学科学习任务,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作为国家课程补充性资源引导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增强优质课程推广力度,积极推进语文数字资源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增进了民族地区的交流与沟通。国家、省、市、区要积极开展基于新课程标准用好统编教材优秀案例的遴选与推广,进一步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双师课堂”和数字化优质课程资源信息平台,将各级各类优质课程资源一站式推送到民族地区,促进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与经验。
民族地区承担着语文教育的独特使命和责任,当前唯有深入细读与解读,进而准确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精神,在现行教材使用中,借助学习任务的创新形式,用好统编教材,发挥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方可提高民族地区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光明日报,2021-03-13.
[2][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侯静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现状与优化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3(4).
(窦桂梅 作者系首届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7-8期
作者:窦桂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