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张仪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两个人,自称是鬼谷门生,擅长纵横之术,后世也称他们为纵横家。当时七国乱战,苏秦、张仪师弟两人,各奔东西,一个选择联合六国攻打秦国,一个选择帮助秦国远交近攻。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苏秦自始至终的目的都只是为了燕国,为了报燕昭王的知遇之恩。
为了知己,舍身去齐
即便苏秦谋略出众,但他刚刚入世的时候,四处碰壁,谋不到一官半职。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科举考试,读书人想要做官,就要去游说诸侯,做他人的门客。就像孔子,他也曾四处宣扬自己的学说。
(相关资料图)
这样谋取官位的方法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一个人能不能做官是很难判断的,你认为自己的学术很好,但不一定会得到诸侯的认可。苏秦也是如此,他多次游说自己的学术,可是没有人认可他。直到他遇到自己的伯乐--燕昭王,才谋取到了职位。
在大白看来,燕昭王和苏秦还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关系,而是上升到了知己。虽然这段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后来苏秦的行事也可以看出来。
燕昭王一直想要报齐国攻打燕国之仇,可是当时齐国强大,燕国弱小,正常情况下,燕昭王是根本不可能报的了仇。于是苏秦就自荐去齐国,从内部摧毁齐国,以完成燕昭王的复仇计划。
苏秦这次去齐国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他是去做间谍,而且还是一去无回的间谍。若谋划不成功,他没有脸回来见燕昭王,齐国也不会放过他;若谋划成功,他将成为齐国罪人、其它几个国家的眼中钉,即便在燕国也没有立身之地。因为虽然燕昭王知道他,可是燕国子民不知道,只知道他帮助了齐国,是燕国的敌人。
无论成败,苏秦都不会有好的结局,可是他依旧还是毅然决然地去了齐国。
巧用阳谋,让齐国信义全失
当时,虽然七国实力有强有弱,但都是相互牵制的,没有哪国可以随便直接灭了别的国家。七国之中,实力最强的是秦国、赵国和齐国。苏秦想要让齐国灭亡,就必须要让齐国和秦国、赵国交恶。目标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却非常艰难。
苏秦到齐国之后,依靠自己的才能,顺利得到了齐国的重用。而他得到重用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齐国放弃对燕国动手,为燕国提供了修养的机会。随后,苏秦就开始谋划,让齐国走上背叛信义的路。
当时,齐国、赵国还有秦国都是有野心的,秦国想要远交近攻--想交好齐国,攻打赵国。赵国想要联合他们其中一家,攻打另一家,而齐国则看重了交界的宋国。齐国想要占领宋国,苏秦就帮齐国达成这个愿望,并借此让齐国成为没有信义的国家。
宋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家,实力非常弱,随便哪个国家都可以灭掉,但是因为处在好几个国家的交界地带,这才让这个国家在各方制衡的情况下生存了下来。
后来,秦国自称西帝,并且拉拢齐国,让齐国当东帝。在苏秦的参与下,齐国拒绝了秦国,自此和秦国交恶。随后,苏秦让齐国联合其他几个国家一起攻打秦国,和秦国的关系进一步交恶。
而苏秦有让齐国在攻打秦国的同时,占领宋国,这就得罪了其他几个国家。苏秦这一招是堂堂正正的阳谋,他算准了齐国的贪心,即便知道会得罪其它国家,还是会选择上当。
战国本身就是只有七个国家,齐国占领宋国之后,得罪了剩下的六个国家,让燕国等来了报仇的机会。燕国将领乐毅率领六国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国差点打灭国。而在这个过程中,苏秦也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被车裂而死。
很多人为苏秦感到不值得,因为巅峰时期的他凭借一张嘴,说服六国攻打秦国,拥有六个国家的相印,何等威风。但"不识时务"苏秦却为了所谓的知遇之恩,葬送了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可是不识时务就不是俊杰了吗?虽然苏秦"不识时务",但他却是一个让人敬仰的人。如果苏秦不帮燕国报仇,或许他可以改变历史,帮助齐国成就一统大业,但他在当时人的眼里,就是一个没有信义的人。他帮燕昭王,是为了报知遇之恩,也是在修行,在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标签: